今日律司
编辑于 2022-05-17
今日律司
编辑于 2022-05-17
“少儿培训差点关门”,“电影院终于开了”,“这几次来的保洁‘阿姨’居然都是男生”,“健身教练前段时间去送外卖了”……疫情给各行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而行业背后的性别差异也值得关注(比如幼师、售票员、服务员等大多是女性),有人甚至用“She-cession”来形容这次疫情带来的变化。逐步复工的半年来女性的就业工作情况究竟如何?我们试图从各类统计数据和招聘数据中探寻答案。
本文包括以下内容:
01 疫情后国内就业市场中的女性
02 什么是女性聚集行业
03 上海女性聚集行业整体情况
04 上海女性聚集行业各类别情况
05 岗位描述:女性聚集行业vs男性聚集行业
1
疫情后就业市场中的女性
「优先复工多男性?性别差距进一步增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爆发后,第一季度的全球失业率迅速大幅上升,即便是未遭解雇的群体,许多也面临因工作时间减少而薪水降低的困境。7月初发布的《国际劳工组织监测第五版:新冠疫情与劳动就业》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工时减少了14%,相当于4亿个每周工作48小时的全职岗位,且女性受到的影响大于男性。
疫情爆发后,国内采取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今年 2 月中旬,每日新增确诊人数达到峰值后,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但鉴于新冠的影响遍及世界,我国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市场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一份复工指导文件着重指出要加快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业、公共服务业和农业生产行业的复工复产,而这五类行业基本都是男性占大多数的行业。住宿、教育等集中了更多女性劳动力的行业,相较之下风险更大,全面复工的日程则较晚。
在疫情影响下并不景气的就业市场中,女性为主的行业在疫情中遭受重创,社会资源最少的基层女性劳动者面临着困境。
据统计 “全中国女性原有近7成的就业率,主要集中在农业、住宿和餐饮以及批发和零售产业。不幸的是,住宿、餐饮、农业、畜禽养殖以及其他聚集了更多女性从业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出口加工和文化娱乐业),都受到疫情的较大打击。” * 这意味着,这些行业的女性劳动者已经遭遇到就业不足和失业,同时又因为复工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和消费力仍然不足,她们的复工速度和收入恢复速度都会不如人意。另一方面,因为既有的性别分工,女性为照顾家庭而更多实行灵活就业,而新冠疫情对于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的群体的影响尤其巨大。
哥伦比亚大教授Archibong在针对过往国际疫情的研究中发现,疫情之后男女性之间的工资差距将会进一步加大,卡内基·梅隆大学的Yeltekin教授亦认为许多女性的收入甚至可能在其后一生都无法回归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自《女性劳动者应该平等受惠——从性别角度看疫情后的复工政策》https://workerundervirus.github.io/
2
哪些算女性聚集行业?
「以“45%”为分界」
由于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性别偏好乃至性别歧视,行业性别差异与性别隔离对任何性别的就业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此现象长久以来都是劳动力与性别议题研究的重要方向,绝大部分学者认为行业性别差距明显。
行业性别分化与性别隔离对女性就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参考已有研究,以在业人口的女性比例占 45%作为分类基点,将行业分为女性聚集行业、偏女性聚集行业、中性行业、偏男性聚集行业、男性聚集行业。
根据此标准,“六普”数据中 95 个行业中类可被归为女性聚集行业、偏女性聚集行业等 5 个类型,其中女性聚集行业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家庭服务等18个类别。
这些女性聚集行业(以下或简称女性行业)在疫情发生后受到的影响究竟如何?我们期望通过大数据分析,描绘女性就业与工作情况的一个缩影。
本文数据基于招聘网站的行业分类,与人口普查筛选所得的女性聚集行业(19类)进行匹配,得到上海市11类女性聚集行业。依据招聘网站岗位的公司、发布日期、描述、工资等信息,对女性行业整体、11类女性行业分别进行分析。
3
上海女性聚集行业整体情况
「今年平均工资仅为上海六成,半年来情况比不上去年」
将上海女性聚集行业近年整体平均工资与上海平均工资比较,可以发现五年来女性行业工资偏低,2020年差距更加明显。
自2015年,上海市平均工资逐年稳步增长,女性行业岗位工资(指招聘网站岗位提供的工资,与行业工资可能有出入,下同)则有所起伏:2017年达到近年最高值后,2018年下降至8000元左右;在2019年略有增长之后,今年再次下降至8071元,接近2018年水平,仅占上海市平均工资的61.34%。
女性行业整体工资水平较低,但也有部分行业小类或是岗位工资较高。为了解女性行业的工资结构,我们基于每年上海市平均工资划定高、中、低三个工资档次,计算各档次女性行业岗位的占比。
2017年后,上海女性行业低收入岗位的占比逐年增大,尤其是2020年:从2019年的23.41%上升至42.37%。与之相对,2020年高收入占比的变化不显著:在2019年有所上升后,2020年再次略微下降,仅为1.25%。
常理来说,招聘网站的岗位工资、发布量均受招聘淡旺季影响,逐月有一定变化规律。但今年年初受到疫情影响,工资随之波动。今年逐月的工资变化具体会是怎样的模式呢?
2019年的上海女性行业的工资变化规律比较符合普遍情况,而今年的情况整体来看,1月后整体持续低于去年,且呈现出一种“失控”形势,偏离去年规律。
具体来讲,开年1月的工资高于去年1月,2月则从9902元骤降到7854元,这种低落持续到8月,工资才恢复接近去年水平。尽管9月有较大涨幅,但当时仍未达到去年同期水平,亦不及今年1月。
而岗位量的情况与去年差异较小,但前半年情况仍然不如去年。近期的岗位量增长可能一定程度收到招聘网站数据更新的影响,但也反应了岗位量在后半年增长的趋势。
由于招聘网站每一年发布岗位量总数差异较大(受到网络招聘流行度等多重因素影响),为了观察今年上海女性行业逐月岗位量是否受到疫情影响、受到何种程度的影响,我们将每月的岗位量除以前三季度的岗位量总数,得到单月占比,再将去年与今年的同期比较。关于2020年9月猛增,在本身的自然增长趋势之外,我们推测一定程度可能受到网站定期清理的影响,近期新数据清理较少。前两季度持续低于去年同期,但一直有所增长,之后迅速恢复、超越去年的同期水平。
4
上海女性聚集行业各类别情况
「育婴保洁家庭服务等工资显著降低,
美容按摩销售等岗位量回升快」
女性聚集行业整体形势不佳,但工种迥异的各类别女性行业受到的影响程度也可能有所差异。我们对招聘网站岗位类别中筛选出的11类女性聚集行业进行了分析。
由于各行业工资差异大,为了更直观观察它们受影响的程度和变化趋势,我们比较了各行业的工资增长指数。
这些女性聚集行业可分为两类,“降低”类——指数小于100,工资较去年降低;“升高”类——指数大于100时,工资增长。2019年大部分行业工资都保持增长,而2020年近七成的女性聚集行业都在“降低”类。
从增降幅度来看,所有女性行业在2020年的指数都低于上海平均,包括工资有一定增长的医院、保健等行业。
降低幅度最剧烈的是家庭服务、清洁业务、饲料业务、托儿所与学前教育行业,工资不仅未随着上海平均工资共同增长,反而仅为去年的70%-80%。这其中三个都是需要上门或者长时段室内接触的行业,可能因为疫情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此类服务行业更为谨慎,消费需求下降,所以相应行业的工资水平也受影响。
除了全年平均情况外,我们选取了数据量较充足的8类女性行业,与去年同期进行逐月比较。此外还补充了一个数据量较充足的男性聚集行业作为参照。
可以看到,除医院服务外,其他女性行业的工资在1月后下降,7、8月才开始恢复。而男性行业送餐员的工资远高于所有女性行业,且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1月之后,各行业的变化都与各自去年的变化模型相差巨大,大部分行业的工资水平和岗位量在上半年都持续低落。总体可分为三类:
医院服务的工资变化模式几乎与去年相反,可能是行业的特殊性及受疫情影响最直接的原因。
纺织品与日用品零售等五种行业呈现“凹”字形。受影响期间工资水平与去年差距不大。
而理发及美容服务未代表的a类变化模式,受疫情影响最大,开年时工资水平较去年高,但1月后整体明显低于去年,直至第三季度末仍未超越去年水平。
5
岗位描述:女性聚集行业 vs 男性聚集行业
「“形象好气质佳” vs “招兵买马 吃苦上万”」
在工资、岗位量之外,岗位描述内容中常常可以折射除女性行业的具体工作情况,如招聘门槛偏好、待遇等。
我们从数据中提取出有意义的词语进行统计分析。除女性行业的情况外,我们挑选了五类典型男性聚集行业:送餐员、分拣员、维修工、搬运工、快递员作为补充参照(由于选取的男性行业不够充足,对其他男性聚集行业的特征可能有一定遗漏)。
总体来看两类行业在岗位描述的语言风格上大不相同——女性聚集行业大多朴素且清晰直接,同时也会用到“mm”之类活泼的网络词汇;五类男性聚集行业的关键词语言风格更生猛“直给”,甚至带“成功学”味道的鸡血口号。
两方在描述内容上亦有差异——女性聚集行业中会提到外貌要求;男性聚集行业则会更直接地强调事业进取,且更露骨地阐述岗位在吸引女性、高薪等事业和生活方面潜在的好处。同样有趣的是,两方都会有岗位提出年龄要求,提及此要求的女性聚集行业的要求年龄区间更小。
女性行业和男性行业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中,主要是招聘缓急、岗位门槛、招聘偏好、待遇福利、时间制度等方面。
不论男性女性行业,招聘缓急是各岗位描述中最常提及的内容,大约10条岗位描述中就会有一条强调急招。其次则是工资和待遇,多会突出岗位的“高薪”以及“包吃包住”,两者指向收入的开源与节流,可见很多岗位招聘者会认为经济方面的优势是最有吸引力的招聘砝码。
前三之后的关键词,男女行业有各自的内容偏向——女性行业更多强调岗位待遇、福利等方面的生活保障,例如“保底”“五险”“一金”“就近”;男性行业则更多关于收入,例如“过万”“预支”。
此外两者均有时间制度方面的关键词上榜,但男性提及的频率总体远高于女性行业。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男性行业(这与我们选定的男性行业比较特殊也有关系),女性行业有很多描述提及经验有无的门槛要求。这种情况,今年会与往年有所差异吗?
我们为此对女性行业中提到有经验要要求和写明不需经验的岗位的占比进行了统计,并计算了这些提到经验的不同行业岗位的平均工资情况。
“钱多门槛低”即相对高薪、经验要求相对宽松的岗位类别多属于服务业;而“钱少要求多”即相对低薪、经验要求相对严格的岗位多为生产业的技术岗位。
此外,部分行业如图书管理员与彩妆美容整形岗位要求有经验和接受无经验的占比都很高,但总体工资情况符合“经验多,工资高”的规律。
总体而言,提及经验要求的行业中,要求有经验的多于接受无经验的。2020年的对经验有描述的岗位较去年占比更多,工资浮动也更大。但对经验要求有变化的行业,2020年变得相对宽松的行业占据多数,且有的薪资显著提升了(希望不是噱头,而是真正的好消息)。
作为彩蛋的
女性聚集行业的“空间公平”
「嘉定宝山岗位工资付房租更有余地,
新城镇地铁通勤便利程度与市区相近」
工作岗位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作者日常享受的公共空间的资源。“空间公平”是更为严谨的话题,我们在这里仅尝试从生活化的角度分析岗位分布对工作着日常生活的影响差异:工资vs周边房租、工作地点到地铁站时间的情况。
从工资和房租的比较情况来看,中心城区的工资水平并没有随着房租水平一起提升。在嘉定、宝山反而有可能有更多(相对)“钱多、房租少、离家近”的工作机会。
从工作地点步行到地铁站的情况来看,除了中心城区有明显优势外,奉贤、松江、嘉定等新城镇区域也有较多地铁通勤非常便利的岗位。
后续推文中我们也期待有机会用更详细的分析探讨这个话题。
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我们从数据中窥见的女性就业情况的一角,对身在其中的女性基层劳动者来说,都是肩上真实的、沉重的压力。
“传染病似乎不承认财富、性别或其他社会界限”,但这些社会界限使得疫情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各类社会群体。埃博拉以来,疫情治理的“性别坏账”常被诟病,或许在看待就业市场时,引入性别视角会让我们更有可能深入认识就业现状、发现最为困难的社会群体,思索潜在的纾困路径。